行业影响:政策震荡期的企业应对与技术突围
2025-03-10 14:25
(一)装机规模:从高速扩张到结构优化的调整
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 2025 年全球新增装机 531-583GW,同比增长 10%,但国内市场受分布式政策过渡期影响,新增装机预计 215-255GW,可能出现阶段性下滑。企业加速向中东、拉美等新兴市场转移,2024 年巴基斯坦、沙特组件出口量增幅超 30%,同时海外本土化产能布局提速,通威、隆基在东南亚建成电池组件工厂,规避欧盟碳关税与美国 ITC 关税壁垒。
(二)技术迭代:N 型主导与叠层技术的量产冲刺
2025 年 N 型电池市占率预计突破 50%,TOPCon 平均效率达 25.4%,HJT 电池通过二次烧结技术将开压提升至 740mV,高温环境发电性能优化 2%。隆基、晶科等企业加速 BC 技术落地,隆基 Hi-MO9 组件针对地面电站设计,溢价空间达 15%;钙钛矿叠层技术进入中试阶段,通威双流基地建成 30 万平方米研发中心,布局异质结、钙钛矿等前沿路线,目标 2025 年实现叠层组件效率超 28%。
(三)产业链重构:价格战倒逼产能出清与跨界整合
2024 年多晶硅、组件价格分别下跌 39%、29%,33 家上市公司预亏超 350 亿元,行业产能利用率降至 60% 以下。工信部通过提高技术指标门槛(如 N 型硅片厚度≤130μm)推动产能出清,同时鼓励 “光伏 + 储能” 一体化项目,广东、宁夏明确 10%-30% 配储比例,促使企业从单一制造向 “发电 + 售电 + 储能” 综合服务商转型。
未来展望: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寻找新平衡
(一)短期挑战:电价机制与消纳能力的双重考验
分布式光伏全面入市后,企业需强化电力市场研判能力,建立 “电价预测 - 储能配置 - 负荷响应” 联动模型。电网端需加速配电网智能化改造,北京、上海试点 “可观、可测、可调、可控” 四可系统,提升分布式光伏接入承载力。同时,绿证交易价格波动(2024 年 Q4 绿证均价下跌 15%)与储能成本分摊机制缺失,仍需政策进一步明确。
(二)长期机遇:场景拓展与全球协作打开增量空间
光储一体化、海上光伏、零碳园区等新场景成为增长极,预计 2025 年光储项目装机占比达 20%,海上光伏新增超 10GW。国际市场方面,“一带一路” 共建国家电力需求激增,中东、非洲年新增装机增速超 30%,中国企业通过 “技术输出 + 本地化制造” 模式,在沙特、智利等市场占有率突破 40%。政策层面,中欧绿电交易机制、东盟可再生能源互联计划等国际合作加速,为光伏全球化开辟新通道。
(三)行业转型:从规模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质变
王勃华在光伏行业研讨会上强调,行业需从 “规模扩张” 转向 “高质量发展”。企业竞争焦点从单纯降本转向技术溢价与服务增值,例如通威的实证基地验证多场景技术适配性,天合的 “光伏 + 储能” 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项目 IRR(内部收益率)1.2 个百分点。随着政策红利从 “补贴驱动” 转向 “机制引导”,具备技术储备、市场研判与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,将在新一轮周期中确立优势。
2025 年的光伏行业,正经历政策震荡与市场重构的 “双重洗礼”。从华北的海上光伏支架到西南的高原光伏板,从东部的工商业屋顶到西部的沙戈荒基地,政策的 “指挥棒” 与市场的 “无形手” 共同绘制着能源转型的新图景。对于从业者而言,唯有深耕技术创新、精准把握政策节奏、积极拥抱市场变化,才能在这场变革中锚定方向,驶向光伏产业的 “高质量发展” 新蓝海。
2025年08月05日
2025年07月03日
2025年06月24日
2025年05月21日